视网膜变性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眼睛和眼镜一节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TUhjnbcbe - 2024/10/9 16:19:00

近日,有学生询问眼睛是如何调节从而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这一问题。

教材上关于眼睛的调节是这样描述的:

学生的疑问正在于为什么“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较薄;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较薄”。常见的解释是“我们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过眼球的结构,所以我们知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较薄……”;也有这样的解释:晶状体本身较为扁平,所以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较薄;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被其周围的肌肉或组织挤压,从而变厚……。

第一种解释并没有回答问题,而是隐性地把问题推给生物老师和学生,事实上生物课上学习过眼球的结构后,学生也真的不知道,不然就不会有此疑问;第二种解释则根本就是错误的。

当我们的学生追问时,我们如何回答?

物理是科学学科,须有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教材上眼球的结构图是较为粗略的,我们先看一下眼球的眶区图和人眼的水平切面图:

事实上光线进人眼到达视网膜要经过3个折光面:空气一角膜界面,房水一晶状体界面,晶状体一玻璃体界面,其中空气—角膜界面的折射最强(这也是为什么手术矫正近视首选角膜的原因之一)。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正常眼在静息状态时,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当物体向眼移近时,则来自物体的光线越来越辐散。如果眼的折光系统不变,这些辐散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成像模糊。因此,人眼从看远处物体改换到看近处物体时要进行调节。调节主要是增加晶状体前表面的曲度。晶状体是富有弹性的组织,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由于眼球壁的张力将悬挂其中的晶状体拉成扁平形,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变大,折光能力变弱,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附近眼球壁互相靠近,使睫状小带舒张(张力变小),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而增加曲度,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能使来自近处的辐散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的成因:当经常性、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睫状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长此以往,睫状肌舒张时眼球壁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睫状小带张力不足,晶状体则不能被拉的足够扁平,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光能力依然较强,则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形成近视眼。

远视眼(老视眼、老花眼)的成因:晶状体的弹性减小(当人的年龄到达45岁左右时,晶状体弹性开始迅速减小),看近处物体时虽然睫状肌尽量收缩,睫状小带尽量舒张,但晶状体却不能达到正常的曲度,相当于凸透镜折光能力依然较弱,近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因而成为远视眼。所以中老年人要戴老视镜(凸适镜)才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希望上述阐释有助于我们给“学霸级”学生解释清楚眼睛是如何调节从而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祝工作愉快。

1
查看完整版本: 眼睛和眼镜一节要说明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