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这句话出自一位盲人女教授,她的名字叫做杨佳。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有一部世界闻名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本自传中海伦·凯勒记录了自己儿时因病致盲的痛苦回忆。
杨佳比海伦·凯勒幸运,她拥有过29年的光明,但她也比海伦·凯勒不幸,因为拥有的时间越长,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
从光明到黑暗
年,29岁的杨佳在生活里多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她都要把大拇指放在面前,用眼睛去瞄准它。
杨佳每天起床都比前一天更恐惧,因为大拇指在她的视线中越来越模糊,她的视域也越来越窄。
有一天早上,杨佳又像往常一样,把大拇指举到眼前,但这一次,她什么都看不见。
杨佳急忙摸索着把房间的灯打开,眼前依旧一片漆黑,杨佳的心像是被谁用拳头重重地打了一拳,她翻身下床,顾不得穿上鞋,跌跌撞撞地冲到窗户边,她颤抖着打开窗帘,再次将手举到眼前晃动,她反复确认,终于得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她什么也看不见了!
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医院,杨佳也很难过,但那时候,她还可以自己走路,而现在却需要别人搀扶。
以前每一次来的时候,医生都告诉她,她的眼睛在逐渐恶化,然而这一次,医生直接给她的眼睛判了死刑,她已经永久失明了。
医生把杨佳的父亲叫到一边,把这个噩耗告诉了他。父亲难以置信,他恳求医生一定要治好杨佳的眼睛,但是医生也无可奈何,杨佳是因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的失明,这种病目前在医学上没有任何治愈方案。
父亲为了这件事一夜白头,他不敢相信,自己那么优秀的女儿从此就要变成一个残疾人了吗?
从小到大,杨佳都是父母的骄傲。十五岁时,杨佳考上了郑州大学,她的数学和英语在高考时名列全省前三名。十九岁时,杨佳大学毕业,优秀的她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面对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学生,杨佳丝毫不胆怯,她精心准备任职前的试讲。在试讲课堂上掀起澎湃的热浪,她跟学生们探讨美国文学,从爱默生到梭罗,再到惠特曼,杨佳都信手拈来。
年,杨佳决定继续深造,她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师从于“中国应用语言学第一人”李佩教授。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杨佳一次次得到命运的垂青,在生活方面,杨佳也早早地找到归宿,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
29岁的杨佳,前途原本该是一片光明,然而因为眼疾,一切戛然而止。
杨佳的父亲不敢告诉女儿这个令人绝望的现实,他如往常一样安慰着杨佳,一定会有希望的,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杨佳自己也没往最坏处想,她觉得还可以继续治疗。
回到家后,父亲整整三天没有说话,他瞒着杨佳到处寻医问药,从中医到西医,只要有一丝希望,父亲都让杨佳尝试。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了,杨佳的眼睛还是没有任何起色,杨佳心里渐渐有了不祥的预感,但是她不敢直接问父亲自己的病情,她害怕听到命运最终的审判,也害怕磨灭父母最后的一点侥幸心理。
更深的深渊
但生活不会因为你的恐惧就停滞不前,不管杨佳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都不会绕道而行。
杨佳的生活状态回到了“婴儿”时期,周围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危险。
有一次,杨佳在家里想喝水,这么小的一件事,她不想麻烦家人,她知道这些事她都要从头学起,于是自己摸索着去找热水瓶和杯子。
杨佳站起身没走几步,就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她听到“砰”地一声闷响,脚边腾起了一股热浪,杨佳吓得退到了一边,慌乱中,她的手又拂落了桌上的杯子,又是一声清脆的破裂声。
杨佳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她怕自己一个动作又不知道会搞砸什么东西,地上破碎的热水瓶在不停地漏水,玻璃渣也需要处理,但是杨佳无能为力,她不知道地上的碎片在哪儿,也不知道收拾起来后把它们往哪里送。
这一刻,杨佳觉得自己成了废物。
除了这些自理的问题,杨佳连最基本的走路都成了问题,平时被东西磕着碰着已经让她习以为常,就算走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她的脚踝也会习惯性骨折。
失明后的杨佳身上小伤不断,更有一次,因为眼睛看不见,她差点出了大事。
有一次学校开会,杨佳来早了,于是她准备回办公室拿点东西。
进到办公室后,杨佳蹲下,在一个靠近门边的抽屉里拿东西,当她关上抽屉站起来时,意外发生了。
杨佳不记得门没有完全打开,她一站起来,脑袋正好磕在门锁里的钥匙上,顿时,她的额头血流如注。
有同事恰巧路过,看见杨佳满头的血,医院。
像门上的钥匙,这样的东西在普通人眼里根本构不成威胁,但对于杨佳来说,就是一个隐藏的杀手。
生活像是停摆了的钟,杨佳陷入了自我怀疑,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生活处处和自己作对,杨佳索性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不见人。
直到突然有一天,一张法院的传票搅动了生活这潭死水。
杨佳失明后,一直足不出户,更何况她一直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普通人,有谁会对她提起诉讼呢?
原来,杨佳收到这张传票是因为丈夫对她提起了离婚诉讼。
杨佳一时无比震惊,但她惊觉丈夫和女儿确实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开自己很久了,只不过她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没有察觉。
丈夫的诉求有两个,一个是要和杨佳离婚,另一个就是争夺女儿的抚养权。
在杨佳看来,自己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了,丈夫提出离婚,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女儿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她绝不会放弃女儿的抚养权。
面对杨佳强硬的态度,丈夫丝毫不顾及她现在的处境,一直与她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法官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调解。
法官表示,以杨佳现在的身体状况,是不适合照顾孩子的,不如把孩子交给父亲抚养,至少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
杨佳心里有万般不舍,但一想到自己出个门都需要有人照顾,她又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
万般无奈之下,杨佳只好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了。
从此,丈夫就带着女儿离开了她的生活,音信全无。
杨佳失去了自己的家,现在她只有父母的家可以回了。
失去女儿之后,杨佳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她的人生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追求,如果自己就这样放弃了,那么其它她视如珍宝的东西也会从自己手中溜走。
她还有父母,还有热爱的教书事业。
她用导师李佩教授的精神鼓励自己,李老的丈夫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年,郭永怀乘坐的飞机不幸坠毁,为了保护珍贵的研究资料,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用身体紧紧地护住资料,为发展中国核弹和导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李老中年丧夫,更不幸的是,晚年时,女儿也先她一步离开人世,但是李老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她依旧坚持教书育人,还曾在雪天免费给学生补课,李老被誉为“中科院的铿锵玫瑰”。
有师如此,杨佳一改以往的颓靡,她要振作起来,努力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哈佛的铿锵玫瑰
为了正常的学习工作,杨佳首先要学会盲文,她积极地寻找盲人学校,不幸的是,她已经超出了盲人学校接收的年龄。
为了不让父母看见难过,杨佳偷偷地躲在被窝里学着“阅读”盲文,没有专门的老师,杨佳只能自学,遇到不理解的她才打电话咨询专业人士。
杨佳教的是英语专业,失明之后,她就无法阅读了,更别提上课了。杨佳下定决心一定要重返讲台.
学习盲文的过程中,她记忆最深的是她第一次以触摸的方式“读”到单词,这个单词是“cabbage”蔬菜,她反复触摸这个盲文单词的纹理,一个多小时后,她终于掌握了这个单词,她觉得生命的大门又在缓缓开启。
重返讲台后,杨佳依旧保持着优雅从容的形象,她还戴着眼镜,不过现在不是为了视线更清晰,而是为了保护眼睛。
为了正确的板书,杨佳右手写字,左手不停地跟着右手移动,这是为了测量距离。
凭借着这股韧劲儿,杨佳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在高校任教的盲人教师。
杨佳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她自身也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意外失明,杨佳一定会继续深造的。
现在,她已经从失明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那么就要继续原来的生命轨迹。
杨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赴哈佛留学。这一年她37岁,这是她失明的第八年。
作为世界名校,美国总统的摇篮,哈佛是无数学子的梦想,当然,在这里学习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普通人尚且觉得吃力,更何况杨佳的眼睛看不见。
在哈佛,学生的阅读量是出了名的大,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资料,写不完的论文。
杨佳阅读资料的方式是听,首先她要把资料扫描到电脑上,然后通过专门的语音软件播放出来,但是杨佳听资料的速度是正常人的四倍,她用一种几乎变调的语速听,一般人在那种语速下根本听不清,但杨佳不仅把自己训练得能听清,同时她还可以在电脑上打出笔记。
杨佳在哈佛的导师是Gergen,他不仅是CNN著名的政治评论员,并且他还曾在白宫效力过四位美国总统。
杨佳毕业时,Gergen给了她A+的好成绩,这在哈佛是罕见的,因为教务处规定,最高成绩为A,但是Gergen并不在意这些规定,他坚持给了杨佳A+。
在毕业典礼上,杨佳作为优秀毕业生获得了全体师生长达3分钟的掌声,她的老师说:“杨佳是第一个看不见哈佛,但顺利完成哈佛学业的人。”
在一档节目中,杨澜曾经问过杨佳,导师给她A+的成绩,这其中是否会有同情和感动的成分在?
杨佳表示,以Gergen的经历,他不会这么做的。自己在哈佛不仅是代表自己,更代表中国,虽然眼睛看不见,但绝不会降低自己的学业标准,她不敢给中国丢脸。
后来,杨佳更是获得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校友成就奖,在她之前,只有十八人获得此殊荣,而她是中国内地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女性。
杨佳的人生态度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表达,这个故事是我们都熟知的,也是杨佳曾经在一次征文比赛中担任评审时读到的《豌豆公主》。
豌豆公主肌肤娇嫩,即使隔着厚厚的被子,她依然能感觉到豌豆膈得她不舒服,从而睡不好觉。
但是,杨佳读到的这个《豌豆公主》中说,有人在第二天的早上问豌豆公主:“你睡得好吗?”豌豆公主回答说:“我睡得很好,即使有豌豆在我的身下,我依旧能睡得香甜。”
正如杨佳这样的优秀女性,即使生命中布满荆棘,她依然能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央视网:《《我的艺术清单》》
2、中国科学院:《杨佳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3、中新网:《中国统一战线宣传自强不息的楷模——盲人教授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