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变性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什么是心智的具身性它有哪些含义具体表现在
TUhjnbcbe - 2025/3/28 18:25:00

心智的具身性是具身认知理论中最为根本、也最为核心的特征,拉考夫、约翰逊甚至将心智的具身性看作是20世纪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三大研究成果之一。

在具身认知理论看来,人的心智和认知并不像经典(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所设想和所主张的那样是与人的身体毫不相关的,其所奉行的离身的或者说非具身的认知观在本质上就是错误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完全正确的。

心智的具身性从其本来的含义出发,可以理解为人的心智和认知活动依赖于人们特定类型的身体结构以及身体所具有的感知运动能力或者说运动方式。所谓人的身体结构,有着两个层次的含义:既包括客观的生理层面的身体结构,也包括主观的经验层面的身体结构。

而所谓身体的活动方式,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认知主体与外部环境(世界)之间所进行的某种形式的互动。这种互动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便是人的主体经验的产生。因此,心智的具身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或者说等同于心智的体验性(即身体所经验到的)。

按照瓦雷拉等人的观点,心智的具身性的含义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以解读:第一,人的认知有赖于认知主体经验的种类,而这些主体经验又是源自于具有各种感知运动能力的身体;第二,身体的这些感知运动能力本身又嵌入于一个更为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外部情境(世界)之中。

西伦等人则是从动力系统理论的研究立场和研究视角出发,来解释心智具身性的具体含义。在西伦等人看来:“强调认知是具身的,就意味着人的心智和认知源自于身体与外部环境(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就说认知依赖于各种各样的主体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产生于具有特定感知运动能力的人的身体。”

强调心智的具身性,实际上就是把“外浮于虚空之中”的人的心智和认知重新落实到人们的主体经验之中去,进而又将这种主体经验与人的身体(自然也包括人的大脑)联系在一起,于是,所有的心智现象和认知活动都与人的身体活动(包括认知、语言、情绪等高级活动)交织在了一起,进而共同构成了心智的不同种类的表现形式,人的心智便植根于身体以及身体与外部环境(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

对于心智具身性的进一步阐述,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展开:

第一,颜色的具身性。在瓦雷拉、汤普森和罗施看来,颜色视觉的例子在说明心智的具身性方面“或许是最好的例子”了。在他们看来,颜色知觉的产生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线投射到人的视网膜上的结果,人类所拥有的颜色视觉能力,实际上是人类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某种特定属性之间的一个“耦合历史”的产物。

这便意味着,并不存在与单一颜色知觉或者说颜色体验相关联的单一的物理属性。一般来讲,人的颜色体验是由三种已知的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

这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对于光谱的不同区域(即短波、中波和长波)有着不同的敏感性,人们所知觉到的颜色可以被理解成是这三种不用类型的视锥细胞激发比例的函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视网膜是一个凹面,就好像隐形眼镜的内侧,从光学的视角出发,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外部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之上所形成的图像应当是平面的或者说是二维的。

但是问题却产生了,当人们试图从某一个给定的视网膜图像倒推出其所对应的视觉对象时,得出的可能性选项几乎是无穷的,这便是逆光学问题:即视网膜上的刺激模式本身无法携带足够的信息以决定一个独特的视觉知觉。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表征计算的研究范式无法解释人类的真实的颜色体验。可以这样说,人类的颜色知觉既不是外部世界所预先给予的,也不是心智所单独表征的,而是体验的和生成的,源自于人的视觉系统与某些外部属性之间的耦合作用。

第二,概念的隐喻性。在拉考夫和约翰逊看来,人的身体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并塑造了人们概念化和范畴化的可能性,概念的隐喻性更是直接表明了从属于人的理性的概念范畴与人的身体之间所存在的密切的联系。

隐喻在本质上是根据某一种事物或是体验来解释、说明另一种事物或体验,可以说,隐喻是一种扩展理解的有效方法或者说有效途径。例如,人们非常熟悉的抽象概念“冷淡”和“热情”就直接源自于人的身体最初对于外界温度的“冷”和“热”的感性认知,可以说没有感性认识上的“冷”和“热”,就无法理解“冷淡”与“热情”的抽象含义。

实际上,按照拉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隐喻所起到的作用并非仅仅是有助于阐述和说明特定抽象概念的含义,它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概念所具有的含义,或者说至少是部分地决定了。

上述观点可以理解为,当人们在使用某种隐喻来解释某一特定概念时,就已经将某种特定的认知结构或是思考方式施加到了这一概念之上,或者说让人们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框架或范围之内来理解概念的含义。

如果人们密切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心智的具身性它有哪些含义具体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