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身边越来越多的小孩早早戴上了近视眼镜,而近视会导致眼睛视物模糊、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有些专业和工作对视力有严格要求,近视影响升学和择业。近视还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严重的可导致失明,相信很多家长都意识到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于孩子视力的影响很大,但是面对这种情况却只能干着急,因为孩子学习或者做作业必须得经常用电子产品,特别是当家长不在身边,小孩自己玩起手机更是忘了时间,沉迷其中。
于是很多家长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购买各种护眼产品,眼部按摩仪、蒸汽眼罩还有防蓝光眼镜等,对于防蓝光眼镜,很多人存在疑问,这个产品到底有没有用?小孩有没有必要戴防蓝光眼镜呢?因为小孩的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眼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孩子经常使用电子产品,是非常有必要使用防蓝光眼镜,给眼睛多一层保护的。至于为什么,这就需要详细了解一下,我们防的蓝光到底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蓝光随处可见,但我们接触到的高能蓝光主要来源为LED屏幕,波长介于-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该波长内的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我们的眼底健康。而蓝光诱发致盲眼病如今液晶显示屏采用的都是LED背光。
由于背光需要白光的效果,而所谓的白光是使用蓝色LED混合黄色荧光粉来形成的,所以蓝光是主动发出的光源,因此它的亮度又比红绿光强60%,自然对我们人眼的伤害也就更大了。
虽然人眼中的水晶体会吸收部分的蓝光,但是这远远不够,当我们持续使用电子产品,长时间直视蓝光,大部分的蓝光会穿透水晶体,尤其是儿童水晶体较清澈,无法有效抵挡蓝光,蓝光照射视网膜会产生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上皮细胞的衰亡会导致光敏感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从而更容易让眼睛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虽然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不是所有的蓝光都是有害的,他们将nm以下划分为有害蓝光,nm以上定为有益蓝光,声称这个波段的蓝光有一种调整生物节律的作用,睡眠、情绪、记忆力等都与之相关,对人体反而是有益的。但根据下图的昼夜节律曲线图可以发现,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昼夜节律的曲线峰值是nm,nm以上的蓝光确实会对人体昼夜节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nm以下的蓝光同样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而且根据下图中所占的波段面积比例来看,nm以下的蓝光对昼夜节律的影响会更大。
因此简单地将蓝光以波段划分为有益有害是不太合理的。任何波段的蓝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只是每个波段的影响程度都不一样,而且蓝光的伤害也与照射强度与照射时间有关,蓝光在不同时间段,对人体的昼夜节律调整有不同的作用,在白天时,蓝光可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同时人体可以分泌足够的多巴胺,让人感到兴奋,多巴胺最重要的功能是光适应和调节视网膜昼夜节律,有着抑制眼轴生长的作用,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但是到了晚上,家里的照明设备、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中的高能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当褪黑素分泌不足,就会造成人体昼夜节律紊乱,出现失眠、睡眠质量不佳等情况,进而影响视力。
可能你不相信为什么蓝光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视力问题,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证据表明昼夜节律调节紊乱与眼轴生长速度的改变和近视发展密切相关。年Jensen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就有人为持续黑暗或持续光照环境,打破正常的昼夜节律,会影响动物眼球异常生长和屈光不正的研究。年,Quinn等人在顶级科技期刊《Nature》上发表的对名儿童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有48.4%的儿童在2岁前夜晚都是开着灯睡觉的,而这些开灯睡觉的小朋友近视发生率是关灯睡觉的5倍。还有一项实验,将C57BL/6小鼠放置在三种明/暗时间比不同的环境中,人为造成不同的光照节律,改变小鼠的昼夜节律,发现接受照明时间最长的小鼠更容易产生轴性近视。
而且依据中国台湾国民健康署年「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调查」显示,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比睡眠时间达9小时者,近视概率增加9.04倍;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有76.5%的学生发生近视,睡眠时间达9小时则只有23.5%的近视率。这些案例研究都是在证明晚上蓝光对人体睡眠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青少年,缺乏充足的睡眠不仅会增加孩子近视的可能性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等问题,这需要家长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定要早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抑制眼轴生长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了解防蓝光对儿童青少年的重要性。
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了玩手机的时间,那我们可以通过戴防蓝光眼镜的手段来减少蓝光,而好的防蓝光眼镜是可以过滤60%-70%之间的高能蓝光,相当于给眼睛多一层保护膜,减少蓝光的对人体的伤害。当然,我们要知道使用电子产品不是近视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要多注意用眼习惯,从根本上预防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