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伙犹太人来到了北京,这群人低调神秘,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紧张,这群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很快便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而他们带来的东西,更是彻底地惊动了中央高层——原子弹至关重要的一种物质,“浓缩铀”。
毛主席知道后马上命令周总理亲自负责此事的相关事宜!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擅长做生意的就是犹太人,他们总是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东西卖给需要的人。而此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经过了朝鲜战争,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和核武器的威胁,我国最缺的就是同等的威慑力量。
所以,这些犹太人就为我们“送”来了我们研究原子弹至关重要的一种物质“浓缩铀”,如果事情达成的话,对于我国原子弹研究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在见识过美国往日本丢下的两颗原子弹所产生的破坏力时,当时世界上所有无核的国家都陷入了恐惧和不安之中。美国这个狂热的战争贩子,真要是给自己的国家也丢两颗原子弹,那后果简直就是不堪设想。于是,几乎同一时间,大家都加快了对这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究。由于中国当时国内情况特殊,也不具备研究核武器的条件,所以核武器的研究一直处于搁置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马上下令开展核武器的研究。这件事情关系到新中国的生死存亡,我们不仅要做,还要快点做。当时整个世界关系陷入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大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较量。而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拥有着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核武器。
由于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较为亲密,所以,美国便把中国视为眼中钉。一些不敢对苏联直接做的事情,却敢直接加到我们身上。比如,在朝鲜战争后期,美国并没有在中国身上占到便宜,这就让美国动了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心思。但是由于苏联和中国属于共同的盟友,美国也害怕一旦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会引来苏联的强烈报复,并且在国际舆论上不占优势,就只能按耐住了。
不过,虽然美国按耐住了,对中国高层领导来说,那真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如果美国真的不顾一切,给当时的中国扔两颗原子弹,那么中国不仅是毫无办法,甚至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当时的中央领导都有一种命运被攥在别人手里面的感觉,这种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也可以说美国之所以不敢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和中国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我们清楚,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层领导们也清楚,所以,为了早日摆脱美国的核威胁,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研究出中国的原子弹。这样我们中国人才能够真正地直起腰板,站着和别人说话。
因为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极为密切,还有一种声音说,苏联现在有核武器,就相当于我们也有。与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这个东西,还不如拿这钱来发展国家。
毛主席听到这种声音直接怒斥鼠目寸光!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再说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用着才踏实,而且我们研究出原子弹绝不是为了搞侵略,而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国家人民!
手中没刀与有刀不用,完全是两码事。
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感概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伟大战略眼光。后来,中苏关系破裂,大量的苏联科研人员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对我们国家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试问,如果我们不自己研究出原子弹,靠已经关系破裂的苏联,他还会帮助我们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不会。再往长远了说,苏联现在早已经成为历史了,如果我们没有核武器,那么怎么敢在前几天美国高层面前自信的说出:“美国现在没有资格站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出发同中国说话!”
可原子弹哪是那么好研究的,虽然毛主席一声令下,很多爱国科学家,历经万险回到祖国展开科研工作。但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却是超乎人想象的,新中国刚成立,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要人员没有人员,要技术没有技术,要设备没有设别。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关键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杨承宗。我们也许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他却为我们的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承宗年出生在江苏吴江县八坼镇,虽然他的父辈都是农民,但是他却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非常的优秀,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直考到国外的大学攻读学业。年,杨承宗获得了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博士学位,当时学习放射化学的他,一心想回到祖国,为我们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钱三强的信,和信附在一起的是三千美元的现金。他拿到这三千美元的时候,钱上还散发着一种霉味,后来的杨承宗才知道,这三千元美金,是共产党当初藏在窑洞里面的钱。现在钱三强把这个钱寄给杨承宗是为了让他买一些国外先进的仪器回国。杨承宗深知这些要购买的仪器,对于新生的中国意味着什么,于是赶紧去找资源,通过各种关系,买到这些先进的仪器。
可是由于这些仪器都太贵了,所以,三千美金很快就花光了。但还有好多的机器都没有买,这个时候杨承宗动了一笔“私款”的心思。这笔“私款”是杨承宗自己在法国攒的私房钱。他为了能够给祖国多买一些仪器,把自己的钱也全部都拿了出来,整整买了十三箱的仪器设备。干完这件事的杨承宗还来不及高兴,他的老师找到了他,说:“杨,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你要怎么带回去,这里面可有很多仪器都非常的敏感”,最后,还是他的老师帮助他找关系喜爱解决了这一难题,并把仪器设备安全的带回了国家。
回国之后,杨承宗把这些仪器都交给钱三强,钱三强看到之后非常的激动。但同时告诉了杨承宗接下来,他们要面临的情况是多么的恶劣,并且交代杨承宗买仪器,包括在法国的一些事情都不允许再说了。杨承宗当然明白钱三强的意思,对此事他以后绝口不提,也从不这些事为自己抬高身价。
杨承宗此次回来,虽然带回了一些重要的仪器,但对整个核试验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核试验还有一样最为重要的东西,我们还没有,那就是核原料浓缩铀。
浓缩铀可以说是原子弹能否顺利研究的最为关键的物质之一。因为我国刚成立的时候,工业技术极为粗糙,根本没有办法去体现出研制原子弹所需要的浓缩铀。这种东西在国际上又是有价无市,因为当时只有苏联、美国、英国拥有。而美国和英国更是不可能把这个东西卖给你,就连苏联都不会把这个东西给我们。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美国和英国不给我们当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因为,我们当时和苏联关系密不可分,而苏联是美国的死对头,他们不可能把这样的东西白白的送给对手。至于苏联,他一直想把中国培养成自己的小弟,让中国对他俯首称臣,自然也不希望中国研制出原子弹,从而不受自己的控制。所以,当时浓缩铀的来源只有这三个国家,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算计和心思,中国根本没有可能从正常的渠道来获取这些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那伙犹太人来到中国后,说要把浓缩铀卖给我们,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我们对犹太人的了解很少,但是都知道他们会做生意,而且美国研制原子弹的许多科学家也都是犹太人。如果这个东西他们真的有,那么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从他们手里买过来。再加上,他们声称自己是带着样品来的,这就让他们的可信程度又增加了几分。
如果我们能够从犹太人的手中获取到浓缩铀,那么我们整个原子弹研究的周期将会大大的缩减。就算他们送来的量很少,我们也能够根据这些样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过提取浓缩铀的工业和科技提供经验。所以,这伙人出现的消息一经上报之后,毛主席马上让周总理全权负责这件事情。
毛主席与周总理照片
但是平白无故别人为什么会送给咱们?周总理心中对这份浓缩铀虽然抱有急切的幻想,却没有被冲昏头脑。周总理也知道这件事事关重大,因此他马上召集中国的科学家,要对这些样品进行——“验货”。
不过当时我国的设备简陋,周总理问谁能够验明真伪。在场的科学家都没有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提取浓缩铀非常的困难,同样验证浓缩铀是否达到原子弹原料级别,也非常的困难。验证真伪需要用到一种叫做“重同位素质谱计”的专业科学仪器,而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这种仪器,没有仪器还想识别出它的真伪,几乎是难如登天。
就在大家一言不发的时候,杨承宗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前面说过,杨承宗在法国学习的是放射化学,这让他对这些东西有着很深的了解。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够测量出犹太人送来的浓缩铀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他知道,这项任务十分的重大,直接关系到我国核试验的进程。
如果是真的那么将大大地加快我们的核武器研究,可一旦是假的,而我们又没有辨别出来。这将导致我们的整个研究工作走向另一个方向,甚至会直接影响我们最后研制的结果,哪怕我们努力再多时间,也是无用功。
拿到犹太人给的样品之后,杨承宗不敢耽误,马上召集研究所的同志们一起,展开了研究。他提出利用放射理论的“蜕变理论”进行测量。在经过了大量的计算和研究之后,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确认,最后终于得出了结论。该样品浓缩铀中铀的含量远远达不到核武器所需要的高丰度标准。
虽然杨承宗识破了犹太人的伎俩,但还是没有办法为中国提供研究原子弹所需要的浓缩铀,这让他非常的心急。可是干着急也没有用,目前他的能力还没有办法帮助中国解决这个难题。由于杨承宗出色的完成了这样任务,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年,杨承宗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邀请,要他去中南海紫光阁陪同苏联来的几位重要专家一起吃饭。
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破裂,许多苏联的专家还都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中国解决问题。可也不乏有一些专家看不起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力量,所以屡屡挑衅。以杨承宗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巧妙地回击,既展现了我们科学家的实力,又不失我大国的风范。
在送走了苏联专家之后,陈毅留下了一部分人,杨承宗就在其中。陈毅副总理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
“前两天苏联的一个专家,对周总理说,‘我们中国没有原子能’,我今天就要我问问各位,我们中国到底能不能有原子能。让他们看看,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一点都不比他们差。”
此时杨承宗他们才明白,陈毅副总理让他们和苏联的科学家一起吃饭,就是要让苏联的那些人看看,我们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和能力,也像那些人证明,我们中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把原子能事业搞上去!
年,杨承宗收到了一项秘密的任务,因为我们只知道原子弹爆炸之后威力巨大,杀伤力很强。但对于其它的一些影响却是完全不知。比如,对环境的影响到怎么样,虽然我们都知道它肯定会影响环境,但具体怎么影响,会影响到什么样,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而杨承宗此次的任务就是搜集美国在比基尼岛试验核武器时飘散的放性核微粒,了解美国核武器的发展和核试验对大气的污染。
这一任务十分的困难而且凶险,因为搜集这些东西就要直面这些东西带来的放射性污染。但任务交给杨承宗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干脆利落地答应了下来。后来他回忆起来的时候说:“和当时的同志相比,我这点困难算什么呀,当时我们所有人都一条心,就是为了中国的核事业奋斗,哪怕是付出生命,我们眼也不会眨一下。”在杨承宗的努力下,这项任务也是圆满的完成了,为了我们后面研究核武器的放射性污染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一转眼,时间到了年,提取出来浓缩铀已经迫在眉睫了。同年四月,他被紧急任命为为二机部五所业务副所长,这个所是铀矿选冶研究所。如果不能处理铀矿,那么更无法提取出所需要的铀,原子弹更是无从说起了。杨承宗深深地知道此时自己肩上的任务到底有多重,这已经不是当年只需要辨别浓缩铀真伪的时候了。而是原子弹的研究再没有浓缩铀就完蛋了。
铀的含量在天然铀中只有千分之七,要把这千分之七提炼出来,才能够得到我们原子弹所需要的裂变材料。我国大多数铀矿里面铀的含量都很低,有了甚至是万分之几,也就是说,要把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以上的多余物质去掉,才能得到一点点铀。这样的工作不仅是对我国工业和科技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留给我们国家的时间,并不多了。不仅是美国的加以阻挠,连苏联此时也和我们国家发生了矛盾。可以说美国和苏联一头狮子、一头老虎,在当时我们哪一个都没有底气和他们叫板,但他们又同时盯着我们。
所以,只有研究出原子弹,才能够彻底地震慑他们,我们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在国际上挺直腰板。此时,杨承宗提出了用“堆浸法”提取铀,这个方法是就地往铀矿石上淋酸,再将沥取出来的酸溶液进行分离、分析、浓缩,制成氧化铀或氟化铀。这样就省去了溶解、分离、净化等本来要在工厂里完成的多道工序,甚至连运费也省了。
这项技术,不仅让中国快速地提取出了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铀,也让世界惊叹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因为就算在国际上,这种提取方法也是非常的先进。
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杨承宗终于带领五所的所有科研人员提前完成了任务,也保证了第一颗原子弹顺利地试爆。此时的杨承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不过此时,他的右眼也因为辐射的原因视网膜脱落了。但是他却毫不在乎,只是说了一句:“终于可以向周总理交差了”。
这位老科学家一辈子不求名,不为利,和那个时代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怀着一腔热血回到祖国,为的只是帮助我们国家站起来,在列强面前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让我们的老百姓能够不受外国人的欺负,仅此而已。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有的甚至是生命。
原子弹研究成功后,杨承宗也离开了五所,前往中国科技大学。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杨承宗是我国打造核武器的重要功臣,更是我国公认的放射化学奠基人。他的学生也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都成为了已经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一些得到了国家授予的奖励,可谓是为我们培养了大批的科学人才。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授勋仪式上没有他,授奖名册上也没有他——虽然他也在勋业中,却名列院士外。
许多专家学者和领导为他鸣不平,他才得以住进新建的院士楼,随后获得了何梁何利化学奖。
原来,杨承宗一直都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从来不在乎钱和名这种身外之物。他所信仰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让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至于他自己,却对这种物质性的东西要求极低。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他就曾拒绝过每月美金的高薪,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来建设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那么他在今天同样可以拒绝一些名和利,按照大家对他的评价总结为八个字:“功在千秋,无求名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评价杨承宗:
他为中国核燃料化学的建立、发展和培养人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