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视是亚洲人群的常见眼病,其中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D)的发病率可达到6.8%-21.6%,其并发症,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斑病变等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另外,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更高。既往文献中有人推测,儿童时期的高度近视与成年后近视性*斑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另一方面,高度近视可以造成显著的周边视网膜改变。那么,高度近视者周边视网膜改变是从何时开始?或者说,是否所有周边视网膜病变都是到一定年龄才出现,还是从青年时期就已发生?
基于新加坡青年男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这是一项来自我们亚洲邻居新加坡的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19-25岁的青年男性,对高度近视(等效球镜<-6.0D)组和对照组(正视眼)进行眼科检查:包括散瞳眼底照相,以及两名眼科医生对其进行双眼的间接检眼镜检查。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正视组)周边视网膜改变的发生率,分析其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非压迫性白和格子样变性:最常见1.该研究最终纳入了例高度近视者和例正视者。
2.非压迫性白(whitewithoutpressure,WWOP;n=,46.5%)和格子样变性(latticedegeneration,LD;n=,14.6%)为检查中最常见的周边视网膜改变;高度近视组WWOP和LD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WWOP,57.2%v.s.5.8%,p<0.;LD,16.9%v.s.5.8%,p<0.)。
格子样变性
颞侧非压迫性白
3.高度近视眼中,颞侧的格变区更为常见,占总数的71%;35%的病例在同一只眼有一个以上的格变区。类似的,颞侧的非压迫性白更为常见(64%),44%的病例在同一只眼有一个区域以上的非压迫性白。
4.多因素回归显示,眼轴增长与格变区(OR值=1.28,p=0.01)和视网膜孔(OR值=1.44,p=0.02)呈正相关。
讨论
1.本研究中,相比非压迫性白和格子样变性,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孔、撕裂、脱离的发生率没有比正视组高:应该是因为研究对象为健康年轻的成年人,玻璃体液化程度低,对视网膜的牵拉力小。
2.颞侧的格变区比鼻侧的更为常见,因素之一为眼球的非对称性增长,另一个因素可能为玻璃体基底部对视盘和鼻侧视网膜血管的粘连更紧密。
3.在发生格变区和非压迫性白的患者中,30%以上同侧眼有一个以上的病变区域,对这部分患者应该加强随访,因为他们有可能发生视网膜撕裂、格变区周围裂孔,继而发生视网膜脱离。
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