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轴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眼球后段,尤其是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引起的。
脉络膜的厚度一天中有很显著的生物节律变化,上午12点其厚度最薄而晚上9点最厚,变化量平均可以达到0.mm(变化幅度5.69%),这与眼轴的变化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
而我们给儿童测量眼轴是使用非接触式的生物测量设备来进行的(一般称为“光学A超”),这种设备测量的眼轴是从角膜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色素上皮层后的脉络膜厚度会影响眼轴的测量结果。当脉络膜增厚时,会把色素上皮层向前推移,此时测量的眼轴就会偏短;反之,当脉络膜变薄时,会把色素上皮层向后拉,此时测量的眼轴就会偏长。
眼轴的这些变化会带来屈光度大约0.10D的变化,但因为人眼随瞳孔直径的变化也会引起0.28~0.43D的焦深的变化,所以这并不会影响验光结果。
类似的问题,我们来看看:JosRozema()在一项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中,连续在3~6年间追踪了名6~9岁的新加坡儿童(其中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近视,人一直保持正视,人从一开始就近视)。
研究推导出以下几个结论:
正视儿童的屈光度变化曲线比较平坦、斜率明显小;而一旦发生近视,近视化漂移速度就会明显变快;越早发生近视者近视增长速度越快,越迟发生近视,最终近视程度越低。近视儿童的眼轴增长在不同时期都比正视儿童快;与正视儿童相比,近视儿童在发病前几年的眼轴生长速度更快。比如:正视者8岁时,每年眼轴生长0.12±0.24mm,而10岁发生近视的儿童,在他们8岁时的眼轴每年增长0.35±0.29mm,比正视者高很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