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般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这两种类型的发病诱因也不同,一般认为:1型糖尿病发病的诱因主要是由病*感染、化学*性物质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引起的,但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的发病机制,现在医疗研究的还不能十分透彻地去解答这个问题;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有直接关系,如果一个家族里有多人患有糖尿病,家庭成员里患有糖尿病的可能性明显多余其他家族。另外与人口老龄化以及现代不健康生活方式、营养过甚、摄食不均衡、高热能饮食、大量饮酒,抽烟以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体力活动不足等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明确影响。
现实生活里,糖尿病患有随处可见,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聚会桌前,可以遇见那些糖尿病患者拿出针管,背对他人在腹部自行注射药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医生进行运动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一般走步是很常见的锻炼方式。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走步锻炼,患者需要注意哪些有关事项。是不是越快越好呢?
1、糖尿病患者,少吃点儿食物,后进行走步锻炼。
那些在运动中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运动前最好吃点东西,然后再进行走步运动。
患上了糖尿病,患者最忌讳的就是血糖波动不稳定,忽高忽低。如果发生低血糖后,虽然也补充了糖分,及时纠正了低血糖。但是血糖已经发生了波动,对糖尿病的控制是很不利的。而运动前,吃些东西,适量补充体内的碳水化合物,比如喝一杯牛奶,这样既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又稳定了血糖。
2、对于出现眼底病变的患者,运动时一定要温和运动,根据自身状况进行。
出现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患者,在运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运动幅度的控制,在运动前进行预热准备,比如做做伸展运动,揉搓面部,胳膊等部位,以避免失望视网膜脱落。
糖尿病患者到了发病的中、晚期,大多人会出现眼底并发症。因为视网膜上的毛细血管壁薄、脆弱,运动时如果突然用力会造成血压一过性升高,增加是发膜上的压力,所以,会引起视网膜脱落,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失明。
同时,毛细血管壁破裂还会造成眼底出血。而实现的预热运动,肢体伸展,踢腿、拉拉腰等,活动活动各个关节和肌肉群,可以让毛细血管逐步适应血压的升高,让视网膜的受力有个缓冲过程,从而避开视网膜脱离的诱因。这个预热运动一般10分钟持续左右。
3、每分钟快走步,该运动一般适应无心肺合并症的患者,但在进行前必须先有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能否进行该运动。
每分钟快走步,坚持30到40分钟,医院内分泌病房为糖尿病患者设计出的运动处方,这一运动一般在饭后半个小时进行,进行快步走之前必须先测血糖。
一分钟快步走路步,口说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患者一边走一边计算步数,以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这样运动能有效促进血糖代谢,防止患者饭后血糖升高。经过对患者的测定,有效运动后患者的血糖明显降低。
这一运动虽然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利,但这项运动的运动量较大,患者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在运动期间,如果出现体力不支、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情况,要赶紧停下来休息,还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4、运动间隙不应超过4天,并不是越快越好
糖尿病患者采用运动治疗,要持之以恒。一般情况下,如果运动间隙超过3到4天,前期运动蓄积的效果及作用将减弱,难以产生加好的疗效,对辅助治疗糖尿病效果作用也不大,所以患者采取运动锻炼间歇的时间不应超过4天。
一般认为,要想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一个星期内进行3到4次的运动锻炼较为适宜,时间间隔可根据每次运动量来决定。如果运动量较大,间歇宜长些;如果运动量不太大,患者身体条件也不错,运动后不感觉疲劳,可坚持天天走步锻炼。
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化整为零,将运动贯穿于生活和工作中,如早晨起来,可以在室内活动;骑自行车上班或步行去单位,不坐车或不开车,还可从公交车上早下来一两站地,步行上班或是步行回家,一举两得,既节省时间,又能起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刚开始运动的患者,还可以设定短期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加大运动量,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进行走步锻炼,并不越快越好,一定要按照以上四条进行运动锻炼。今天为大家讲解的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走步锻炼,需要注意哪些有关事项炼,读者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呢?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健康养生,保养身体,享受生活,过好人生每一天。